出国看病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BCMA基因缺失

为了阐明抗BCMACART细胞疗法复发的潜在机制,作者使用单细胞RNA测序调查了试验早期和进展后收集的骨髓样本。结果显示:TNFRSF17在基线时在骨髓瘤细胞中高水平表达,但在进展时几乎无法检测到。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在蛋白水平上证实了基因表达结果。其他浆细胞标志物和潜在的免疫治疗靶标,例如CD38和SLAMF7,在进展过程中仍稳定表达。尽管所有出现恶化的细胞均为TNFRSF17隐形,但作者仍注意到这些细胞转录组水平的异质性,并将其进一步分为八类,例如高度增殖性细胞(MKI67)或CD27+细胞。此外,作者注意到与治疗初期相比,复发时骨髓浸润性T细胞中的耗竭标志物表达增加。
此外,据出国看病服务机构携康国际了解,作者还研究了导致TNFRSF 17基因完全失活的分子机制,对MM细胞在发病过程中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,发现了许多基因组畸变,包括1q扩增、1p缺失、TP 53双等位失活和p53双等位失活、复杂的IgH-MYC重排等,结果表明,在16号染色体上存在21.32MB的杂合性缺失(Mb)和91 Kb(Kb)的纯合缺失,这导致了TNFRSF 17基因在16p13.13中的缺失。这些数据提示BCMA-的基因组机制在治疗后观察到了细胞的进展。
作者认为TNFRSF 17(BCMA)纯合子缺失克隆是一种潜在的免疫逃逸机制,168例MM患者中有37例TNFRSF 17杂合子缺失,33例超单倍体MM患者中有28例未接受BCMA靶向治疗,理论上,TNFRSF 17杂合子缺失可能是免疫治疗后BCMA抗原丢失的危险因素。